課前須知
本課程內容未經許可,禁止做任何公開之行為,僅允許個人學習使用
本區音頻為合集,可關閉手機螢幕直接收聽,適合通勤時使用(本集總長約11分)
音頻7.常見的錯誤關鍵(長度11分鐘)
「看到誰爆紅,就去學他的語氣。」 但實際上你根本不知道他為什麼這樣講話,也沒活成那樣的狀態。
語氣不只是句型格式, 它背後是:
你怎麼看待人際關係
- 你怎麼處理不舒服的情緒
- 你怎麼面對誤解、衝突、壓力
- 你值不值得別人信任、跟你走一段路 這些內在處理機制,才是語氣的根。
- 【語氣模糊型】 說話語氣過度中立、稀釋,什麼立場都不站,什麼情緒都講得很安全。 結果:沒人討厭你,但也沒人記得你。
- 【語氣討好型】 觀察哪種風格受歡迎,就調整成那種方式,像是「跟風親切」、「故作幽默」、「無止境自嘲」。 結果:長期輸出會感到虛假與疲憊,甚至失去表達慾望。
真正的痛點在這句話: 「你不敢相信,自己有語氣也可以被喜歡。」
所以大家退而求其次: 只要能被接受、不要被討厭就好。 但這恰恰反過來削弱了語氣的力量,因為 語氣的價值,不在於討好所有人,而在於:讓對的人能一眼辨認你、並決定要不要靠近。
多數人會去找:「10種寫開頭的技巧」、「3秒吸睛標題模板」、「爆文句型大集合」。 這些都是語意層的訓練,教你「怎麼寫出一段正確的文案」。 但他們從來沒有學過:「為什麼你說出這句話的方式,會讓人想停下來聽?」 也就是說,學了武器,但沒有角色定位; 語氣,就是角色定位。 其實很多市面上的行銷方法,本質上都是在教語氣的表層技巧,只是他們沒說清楚。
例如:
- 「用這個轉折句引導消費者」
- 「先同理、再下痛點、再推產品」 • 「善用情緒字眼製造張力」 這些看似語意結構,其實是「語氣形式」的模板化。
但他們沒有教的,是「你用這個語氣,是出於什麼樣的態度?」 當態度沒定義清楚,你只是照著話術走,會產生三個問題:
❌ 話術使用三大副作用:
- 你不穩定:寫久了疲憊、沒熱情、越來越像別人
- 吸錯人:來的客戶不是真心認同你,只是被說服、被煽動
- 無法複利:無法累積品牌記憶點,因為語氣沒有個性,別人記不得你 這不是策略錯,而是缺乏自我定義。
方法不能幫你迴避掉立場
好比說,很多人喜歡玄學帶來的好運,實際上不是不能用咒語、卡牌、礦石、呼吸法,這些都是方法。 但如果你只會方法,卻不清楚你為何這樣做、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,那你就是卡在形式的幻覺裡。 靈性中毒,就是陷在「一直做」,卻沒有「在問自己」。
— 同樣地,行銷中毒、文案焦慮、創作倦怠,也是在: 「一直發文、一直學新話術,但你其實沒決定你要用什麼態度來跟世界說話?」
「語氣=承擔承諾。 所以有自己的語氣,才能產生複利。」
因為複利不是單靠輸出量堆出來的, 而是靠「你說過的話、做過的事、展現出來的態度」一致地堆積出信任。 而語氣,就是你每一次在輸出時,是否願意為這段話負責的姿態。
「語氣不是風格,是承諾。 你用什麼語氣說話,就是在告訴別人你願意用什麼方式活下去。」 只有你願意承擔,你說的話才會變成你的資產,才會開始產生真正的複利。
「語氣,其實是在表達:我為我自己、或我的品牌所說的話,負責。」 它不是技巧,而是一種自我聲明。
與修行的平行比喻
就像修行
咒語、卡牌、礦石、呼吸法,這些都是方法。
但如果你只會方法,卻不清楚你為何修行、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,那你就是卡在形式的幻覺裡。
靈性中毒,就是陷在「一直做」,卻沒有「在問自己」。
—
同樣地,行銷中毒、文案焦慮、創作倦怠,也是在:
「一直發文、一直學新話術,但你其實沒決定,你要用什麼態度來跟世界說話?」
語氣=承擔承諾。
所以有自己的語氣,才能產生複利。
因為複利不是單靠輸出量堆出來的,
而是靠「你說過的話、做過的事、展現出來的態度」一致地堆積出信任。
而語氣,就是你每一次在輸出時,是否願意為這段話負責的姿態。
語氣不只是一種風格,是承諾。
你用什麼語氣說話,就是在告訴別人:你願意用什麼方式活下去。只有你願意承擔,你說的話才會變成你的資產,才會開始產生真正的複利。
語氣,其實是在表達:我為我自己、或我的品牌所說的話,負責。它實際上是一種自我聲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