味蕾記憶生命純粹的歡愉,舞台劇《好食在:回味》觀後感

by 言酒Jessie

舌尖滋味記憶的是

曾經的怦然

縱使後來

失望再失望

受傷再受傷

直到不敢再相信什麼

直到不敢再踏前一步

那滋味依舊儲存著

生命裡純粹的歡愉

這齣劇由張漢軒團長領銜高雄在地劇團《好事集》4/2在文化中心至善廳演出,製作人洪婉婷,黃琦勝編劇,創作顧問是《雄好呷》作者郭銘哲(我的高雄口袋名單都看他的飽島不藏:美食郭銘哲粉專耶),很特別的地方是,結合了高雄在地的小吃,例如耳熟能詳的樺達奶茶、興隆居等等,前三十分鐘如數家珍地為高雄人複習了這些名產。

但是,這齣戲的重點,其實不是吃,而是引導觀眾從飲食入戲,強調味蕾記憶,以及味道對於記憶的重量。

裡面角色很豐富,有機會再演,可以去劇場看看,我這裡只會提其中幾個:

淑美媽媽

洪仙姿飾

很驚豔的是,飾演媽媽淑美的角色,台語非常流利且容易辨聽,很容易引人進入那個或許是你我也走過的人生隧道。

隧道裡的爭論與眼淚,以及可能有,也可能沒有的和解都堆疊成了現在的我們。

好食在雖然表面是在講吃的,但是實際上的核心是家庭關係,離開家的孩子,也不見得不想家,但是卻不想回家,因為家裡有一個難以跨越的傷痕。看到故事的整個結構,最深刻的是一段是,孩子們為母親打抱不平,覺得母親總是為了家庭沒有自己,直到最後母親說「我是歡喜甘願的(台語)」這一切才停止了爭吵。

看到這裡,實際上我是百感交集的,因為在吵架的過程裡,實際上我一直在思考一件事情,關於「為自己負責」。我相信淑美有一部分是真的辛苦,但也有一部分的自己是心甘情願,這就是過去年代裡,女性地位不受重視,被呼來喚去慣了的結果,我們不習慣為自己爭取什麼,我們認為有權力決定喜歡什麼,但是這個結果所帶來的,卻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:我無法決定我要的人生。

淑美看起來富有生命力,但是我所說的消極的生命態度,意思指的是她不認為自己的感覺與需求是重要的,最後演變成習慣忍讓卻又展現一種隱性愁苦,但是這個愁苦,孩子們都會知道的,隱藏起來的愁苦,大部分的情況下,在家庭裡都會有一個人負責引爆,而這齣戲負責引爆的就是大哥。

因為有時間限制,我們無法從戲中看到淑美的日常生活的細節,所以難以確認,但是在她的對白裡,常常讓我感覺到傳統女性常有的觀點:

萬般皆是命,半點不由人

既然不由人,那就認命吧,認命裡,其實隱藏著委屈的情緒,而這委屈常常讓家裡比較敏感的成員心疼,更轉而對父親(施加壓力者)憤怒。

關於大哥張登傑

鐘秋山飾

我常在想,如果淑美可以早一點,釐清自己的心,確定這個人生是自己選的,是不是一切會不同?不知道。畢竟家庭裡的地位不平等,是傳統家庭常態,而父親如此權威,母親較為臣服的角色配置,也會讓不認同父親,曾被父親傷害過的孩子,感到沒有安全感,父親會傷害自己,母親保護不了自己,那只有自立自強,甚至會反過頭來保護母親。

但是這樣的孩子,永遠都不會有安全感的,永遠看起來外表強大,而內在是脆弱的,傷痕隱隱作痛,既恨母親也愛母親,恨母親無法保護自己,又憐惜母親的境遇,劇裡的大哥不就是這樣嗎?

關於老二張家傑

郝偉凱飾

故事裡的張家傑,也就是主角,他採取的則是消極的反抗,延緩回家的時間,很多事情都不想講得太肯定,明明很想回家,也要講再想想,這也是一種愛恨交織的心理,只是沒有大哥那麼強烈的情緒,卻足以絆住回家的路。

張家傑呈現出一種,他一直很想要當好自己的角色,卻怎麼做都做不好,左右為難,難怪劇裡說家傑像媽媽,個性也很像,想要大家好,卻忘記自己不太好;想要大家好,卻反而大家都不好,自責覺得自己很糟,卻也無可奈何,盡力了啊。

演員溫暖又欲言又止的形象,進退猶豫的態度,除了幫助整個戲劇情緒很順暢的流動外,其實也反映出我們的寫照,人生豈能盡如人意,但至少能盡力,盡力了就放過自己,也許戲裡的眼淚,是幫觀眾流的。

舌尖滋味記憶的是

曾經的怦然

縱使後來

失望再失望

受傷再受傷

直到不敢再相信什麼

直到不敢再踏前一步

那滋味依舊儲存著

生命裡純粹的歡愉

值得

讓我們鍥而不捨的

流連

追回

緊握

那滋味

是指引一群人回家的光

你只需慢慢走

總會回到家


圖片來源:好事集FB

言酒後記:記錄每一次人生片刻的體驗,把感覺寫下來,把想法寫下來,把觀點記錄下來,把對自己的意義寫下來,這些都是文案寫作的基底,流動的情緒是文案寫作的配樂,好好記錄放進靈感的抽屜,才不會靈感到用時方恨少,對吧?

You may also like

Leave a Comment

add_action( 'wp_head', function () { ?>
×